太歲的由來
我一直強調每天早上出門的方向關係到全天的運氣,原來這是與「太歲位」有關。中國古文化有「太歲位」傳統,最早記載是在周朝。上期公開此秘密,身邊朋友非常感興趣,希望知道更多有關太歲的文化。
原來最初中國人拜太歲,並不是十二生肖的沖太歲,而是先有方位上「太歲位」的衝擊,才慢慢引發到講人的太歲衝擊的。
「太歲衝擊」這種學問可追溯到唐代,當時有位日本高僧、入唐八家之一的圓仁,他在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寫到,他來中國取經,抄寫的經書中寫到「太歲申,大將軍在午,歲德在申,歲刑在寅,歲破在寅」等等資料,由此可見唐代已經略有記載。而真正十二生肖的衝擊,即是犯太歲文化最巔峰的,其實是來自清代順治皇帝。
「拜太歲」文化源起
順治皇帝後來是出了家,他做了60個太歲的神牌供奉用,所以清代就開始有所謂「拜太歲」這種文化了。當時出了一本書很有名,叫做《協紀辯方書》,現代《通勝》有關擇日的內容都來自這本書,此書是《通勝》祖師,泰山北斗。
在《協紀辯方書》中列出了太歲一共有十二個煞,包括:歲破、豹尾、黃幡、大耗、小耗、五鬼、喪門等,都是屬於太歲帶來的神煞,一直延用到現在。每年的十二生肖運程批算便是來源於此,每個神煞都有其故事。
太歲名字的由來
大家可能好奇,為甚麼六十個太歲會有各自名字,譬如今年的太歲叫李成。其實,背後是有個淵源,可追溯到清代柳守元的《法懺》,全個書名很長,叫《太上靈華至德歲君解厄延生法懺》,書中有齊那六十位太歲的名字。
但是這些名字的來源又是怎樣?相傳道教的覺源壇,用扶乩的方法問神,是扶着一支小竹支,在沙上寫字的那種,六十太歲的名字都是用扶乩出來的。
其實有關太歲,我也有份參與其中。那是1985年,我收到第一張60個太歲的造型佛像!原因是北京「白雲觀」,最有名傳承太歲之地,大家知道內地因為文化大革命,很多神像全部拆除了,直到1985年的時候重新再做過60個太歲的形相。我記得1985年時,我收到那幅圖就是這一組60個太歲的形相和名字。
另外,台灣民間也流傳着兩本《通勝》,一本叫《象吉》,一本叫《鰲頭》,這兩本通勝書內的那些太歲名字,又和我的版本不同,有些字音、寫法出現差別,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名字。
大家有機會去北京的話,可以去白雲觀看看那個原初的六十太歲神像,現在香港的六十個太歲神像是一模一樣,同一個圖案、同一個樣貌,手持的法器、造型都一樣,一直流傳到今日,以白雲觀和香港是最齊全完整的。所以,太歲文化除了是中國的民間信仰之外,亦是一個心靈的治療。今年你做了化太歲未呢?